MENU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關於準備申請 RCA 的幾件事

最近又快到了設計研究所的申請截止日,已經有兩三位同學來信詢問關於申請 RCA 的事情,所以乾脆寫篇部落格文章一次講清楚。 

首先,不論是哪一個 program,每年的 Application facts 都會或多或少有點調整,所以主要還是得看該 program 網站上的說明為主。例如去年我準備的時候,就發現瑞典 Umea Institute of Design 在前年以前碩士班 IELTS 英文要求還只有 5.5 級分,去年就突然調整為 6.5。或如今年RCA 開始有新的 Service Design programIDE 有新的 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stream(碩士第二年整年在 New York 或 Tokyo 交換學生)…所以同學們還是要看清楚學校網站上的申請方式和要求。 

第二,RCA 的 program 大概分為幾種:PEP、MA、MPhil、PhD。其中 PEP (Post-Experience Program) 是只有一年的體驗課程,也就是和 MA 課程學生一起唸碩士第一年(台灣教育部菁英計畫補助就是這個 program),一年後會有 diploma,但是沒有碩士文憑。IDE 今年也有一個 PEP 學生,他是日本 TOYOTA 的工業設計師,據他說是公司出錢讓他來唸一年取經。

MA (Master of Art) 就是一般的「藝術設計碩士」課程,兩年。IDE 比較特殊,因為是和Imperial College 的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t. 的 joint program,所以是雙碩士學位,RCA 會頒發一個 MA,同時 Imperial College 會頒發一個 MSc + diploma。

如果你是要做很純的 Research 的話,則應該申請 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共兩年。比較特殊的是,拿到 MPhil 之後,只要再兩年(最快)即可取得 PhD,也就是 MPhil 可以看作相當於台灣或美國學制的博一和博二。但是 MA 並不能直接轉 MPhil,也就是說,即使你已有 MA,而你想唸 PhD,你還是得先花兩年拿到 MPhil 後再花兩年拿PhD。 

第三,關於申請 MA 作品集的部份,我當時是按照網站上開的規格:A3 彩印裝訂(闔上A3,翻開 A2),總共做了 154 頁,因是少量印刷,所以才做三本就花了上萬元台幣。我只選擇了最近 2~3 年七個我在公司 lead 的專案放,其中作品包括博物館互動展場設計、服務設計、互動裝置設計、公共藝術等幾個類型,其它的專案就做列表,連同 CV 和簡短自傳放在作品集裡面(如下影片)。因為製作時間趕,所以我的策略就是每個案子一段 project brief,隨後呈現專案照片、圖片、輔以簡單而清楚的圖說,善用 typographygrid system、大量留白,單純不花俏(從十年前大學時代開始受用至今無往不利)。 



因為申請的人背景都不同,對 IDE 來講主要是看你在自己的領域深耕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創新的潛質(面試的時候也是 RCA 和 Imperial College 的 Joint Director 一起面試,所以如果你有專利或是研究發表、發明,都會是 IDE 喜歡的人)。我看一些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背景的同學當初申請的作品集,就是放很多 Solid Works/CAD 的機械圖說、裝置爆炸圖,看起來就很 sophisticated,呈現出讓人感覺很專業的 engineer 的感覺。還有製作過程的 documentation 也很重要。所以基本上就是把你專業背景最精采的部份,透過書冊的逐頁說故事形式,將不同類型的作品娓娓道來。 

第四,英文如果是要考 IELTS因為適逢許多學校的申請期,考場和考期可能都額滿,而考完還得等兩個禮拜才能收到成績單,所以要趕快報名。如果你的 CV 很漂亮、作品集很強,但英文不好,學校也有可能讓你「條件式入學」,也就是提早去學校修英文先修課,或是利用寒暑假上英文課,以修課抵英文考試成績。 

第五,因為每個系的方向、風格、要求等等可能都不一樣,所以務必事先瞭解你要申請的系到底在做什麼、老師們的方向等等,否則很有可能你會唸到一個跟你預期差很大的系。例如 RCA 的 Design Interactions 並不是所謂的「互動設計」系,而 Design Products 也很難說它是「產品設計」,因為該系其實做了很多不屬於一般觀念上產品設計的設計或創作(雖然也包括比較純粹的產品設計,但也只是該系其中一兩個 Platform 的方向。像我就有點後悔當初沒做足功課,因為進來後發現 Design Products 的 Platform 13 我更有興趣)。所以申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有沒有申請錯系,檢視一下和你的 career path、專業取向、mind-map 是否一致。最起碼前幾年的 RCA Show 畢業展的作品可以看一下,或是人肉搜索一下該系學生或校友的背景、相關作品,側面瞭解該系取向。

最後,RCA 錄取的學生,有可能來頭都不小,不是參加過知名設計展、拿過很厲害的設計獎,大概就是很有天份(例如大學是 MIT 雙修 Math & Physics),或者做過很屌的案子(例如參與設計過火箭)、待過產業(例如 SamsungIDEO)或有自己的 Studio 或公司,幾乎是大部份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創作風格。也就是說,在這裡的學生都有相對成熟的設計發展或獨立創作能力。也因此(以 IDE 來說)課程上並沒有安排任何技術性的講座或工作坊,因為大家被 assume 在學習力和技術力上是成熟的。 

我記得 IDE 第一天註冊副系主任就說,這個 program 是 led- 而非 taught-program,經過幾周下來,發現也確實是這樣,老師們基本上只是設計課程模組、尋找外面的講師、資源,然後給每位學生做 tutorials,不會實質上教你什麼,大部份時間是你得和老師或同學們溝通你的想法,他們會 feedback 你意見。所以我自己是建議,最好把該學會的軟體、媒材、工具、分析方法、設計方法學 (design research methodology),都學好再來(包括英文口語表達、寫作、簡報能力),因為 IDE 是 RCA 最忙碌的系、步調很快、經常要在 RCA 和 Imperial College 兩邊跑,每週都有很生硬的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講座(由於缺乏工程專業背景和英語障礙,老實講這系列課程我大概只能 catch 30-50%),也有很抽象的攝影學工作坊或者很基礎但新穎的設計繪圖課,同時還有 module project 在進行,基本上是排滿了每周行程,如果還要擠時間額外學東西,會很辛苦。

但也有一些系感覺步調比較「人性化」,例如 Visual Communication Dept.,這個系感覺上比較有時間安排課餘活動(例如 go shopping),或參與 RCA 其它單位辦的活動或講座、到其它 department 交流、看看倫敦其它地方的博物館、市集、設計展等等。總而言之,強烈建議慎選在設計理念上、步調上,和你最契合的系申請,畢竟一待就是兩年以上,而這兩年一定得讓自己快樂又充實地 enjoy,將來才不會有遺憾。 

P.S 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可以趁 RCA Open Days 到想要申請的系上,和學生和老師們聊聊(交官一下),瞭解一下系上的設計創作方向、作品集和面試準備方向,也感受一下 studio 環境、氛圍、人的氣質等等。IDE 昨天是第一次的 Open Day,相當成功,來的人很多,系主任很高興,我也看到了幾位不同背景的同學的作品集,氣氛相當活絡(IDE 第二次的 Open Day是12月6日的下午 2-5p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